手機版 | 網(wǎng)站導航
觀察家網(wǎng) > 熱點 >

陳逸鳴:海派的核心不是地域標簽而是創(chuàng)新精神

中新網(wǎng) | 2025-04-27 16:31:56

從3年前籌辦“青年陳逸飛畫展”,到現(xiàn)在聯(lián)合50多位藝術家開展“致敬逸飛——紀念陳逸飛逝世20周年”展覽,再到籌備《陳逸飛——他的青年時代》畫冊,除了進行藝術創(chuàng)作外,梳理以及紀念陳逸飛成為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執(zhí)行館長陳逸鳴的日常。

今年是海派藝術名家陳逸飛逝世20周年,業(yè)界評價其藝術生涯,是一部跨越東西方、融匯傳統(tǒng)與當代的文化史詩。在陳逸飛胞弟陳逸鳴看來,自由、創(chuàng)新和多元六個字貫穿于陳逸飛的藝術人生,他以“大美術”“大視覺”為圖景,將繪畫、電影、時尚、城市設計等融為一體。“自由是不受束縛的創(chuàng)作態(tài)度,創(chuàng)新是打破邊界的探索,多元則是跨領域的知識積累。”陳逸鳴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。

2025年4月,陳逸鳴聯(lián)合50多位藝術家,以“致敬逸飛”為主題,舉辦紀念陳逸飛逝世20周年展覽。

(受訪者供圖)

作為海派精神傳承人,陳逸飛對“創(chuàng)新”的執(zhí)著貫穿一生。陳逸鳴直言,海派的核心不是地域標簽,而是創(chuàng)新精神。20世紀60年代,上海美術??茖W校開放的教學環(huán)境為陳逸飛的藝術人生打下根基,在不斷臨摹經(jīng)典中錘煉了技藝。陳逸鳴介紹,陳逸飛的水彩畫《運公糧》便誕生于這一時期,畫面中光影的交織與鄉(xiāng)土題材的結合,已顯露出他融合中西的雛形。

陳逸飛的名字,總與“橋”緊密相連。1985年,他創(chuàng)作的油畫《和平橋》,被選作聯(lián)合國郵政管理局紀念郵戳首日封圖案。畫中江南水鄉(xiāng)的溫婉,讓西方世界看到中國藝術的獨特魅力。陳逸鳴回憶:“他畫橋,不僅因題材詩意,更因他視自己為東西方藝術的橋梁。”

從《踱步》對歷史的深刻反思,到“音樂家系列”對西方古典美學的詮釋,陳逸飛的作品既保留東方神韻,又融入國際語言,為中國藝術家走向世界提供“范本”。陳逸鳴透露,這種跨文化的敏銳,源于陳逸飛早年的歐洲考察。20世紀80年代,他深入包豪斯發(fā)源地德國,深受“藝術與工業(yè)結合”理念的啟發(fā)。“兄長將這一思考帶回中國,投身城市美學、時尚設計等領域,試圖以藝術之力推動社會美育。”

2000年,陳逸鳴(右)與哥哥陳逸飛(左)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?!?受訪者供圖)

盡管陳逸飛的作品廣為人知,但其學術價值仍待深入挖掘。陳逸鳴坦言,當下年輕人對陳逸飛的認知多停留在“知名畫家”層面,對其藝術思想的系統(tǒng)性研究較少。“若我們這代人不梳理,未來恐將斷層。”為此,他正籌備《陳逸飛——他的青年時代》畫冊,通過500余件珍貴手稿、課堂作業(yè),還原上海美術??茖W校的教學體系如何塑造一代藝術家的審美基因。

談及自身藝術創(chuàng)作,陳逸鳴笑稱“仍在不斷探索”。深受兄長影響的他很多年都在進行“基礎訓練”。“逸飛曾告誡我,法則聽起來簡單,做到極致卻需畢生功夫。”如今,他嘗試進行更自由的創(chuàng)作,在“紅塵與夢鄉(xiāng)”“浦江風云”等系列作品中融入更多元的表達。

一邊進行藝術創(chuàng)作,一邊學術性梳理陳逸飛的成就,陳逸鳴告訴記者,真正的傳承,不是重復兄長的路,而是帶著他的精神,走向更遠的地方。(完)

標簽: 連霍高速最新路況 濟青高速路況 深圳免費旅游景點大全

  • 標簽:連霍高速最新路況,濟青高速路況,深圳免費旅游景點大全

相關推薦